史特恩—盖拉赫实验
 


   Otto Stern         Walther Gerlach


    在 1913 年以后,玻尔、索末菲等建立的半径典理论中就已经提出角动量空间量子化的概念。
    为验证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,1921 年史特恩和盖拉赫进行了专门的实验。


实验装置
 

银原子飞过非均匀磁场的示意图整个装置处在真空中,原子在炉中加热成蒸汽。


实验原理
 

(1)电子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
     设 L 方向上的单位矢量
       
         
    若角动量 是空间量子化的,那么磁矩 m 也是空间量子化的, m 在空间 z 方向的投影也是量子化的,应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(2)磁矩在磁场中受力

    设 B
只沿 z 方向不均匀,
 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 

    则磁矩 m 在此非均匀磁场中将受到沿 z 方向的作用力:

        

    由于 mz 是分立的, Fz 也应是分立的。

    对某个 l
   
ml = 0 ±1 ±2 ±l
   
所以屏上应有 2l + 1 条(奇数)沉积线。
    现银原子都处于基态
l = 0 ,应有一条沉积线。


实验现象
 


实验结果,对于
l = 0 原子射线却有两条沉积线,出现了矛盾。
 


解释
 

    偶数的沉积线不能用 的空间量子化来解释,有人曾设想 在起作用,但
    的影响很小。

  1925 年两位当年的荷兰学生乌伦贝克(G.E.Uhlenbeck)和古得兹米特(S. Goudsmit)根据史特恩—盖拉赫实验的事实,提出了大胆的假设:

    a. 电子不是质点,它除了有轨道运动外还有自旋( spin )运动,并具有固有的自旋角动量 S 和相应的自旋磁矩 ms

    b. 仿照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
      
假设
       
 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s
—自旋量子数,ms—自旋磁量子数

类似 ml 2l + 1 种取法, ms 也应有 2s + 1 种取法。

    由史特恩—盖拉赫实验,在 l = 0( L = 0 )时,应是 ms 在起作用,实验显示两条沉积线,所以 ms 只有两种取向,所以应有


 

   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
 
 
      

    引入自旋以后,斯—盖实验的“偶数沉积”得到了解释,而且计算得到的两条沉积线的距离也与实验符合得很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其它 》》